并不是单纯价值转移,而是通过深度融合,创造增量,做加法。
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、金融机构纳入划转范围《方案》指出,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过程中,受多种因素影响,形成了一定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。各省(区、市)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地方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划转工作。
第二步,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,2018年及以后,分批划转其他符合条件的中央管理企业、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以及中央金融机构的国有股权,尽快完成划转工作。中央企业包括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管理企业3至5家、中央金融机构2家。也可将划转的国有股权委托本省(区、市)具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功能的公司专户管理。综上,划转建立的是补充社保基金的长效机制,随着国有资本的做强做优做大,将更好地体现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,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。试点省份的划转工作由有关省(区、市)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。
三是社保基金会等承接主体要履行3年以上的禁售期义务,并应承继原持股主体的其他限售义务。国有资本运作主要是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和有序进退,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,获取更多收益,不是简单的变现国有资本。实际上,2016年以来,整个黑色系期货价格的上涨,都受益于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回升。
从趋势的惯性来看,笔者认为,1月~4月份9.3%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大概率是2015年底以来这一波房地产回升周期的拐点,第四季度将继续确认这一拐点。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供应端的收缩,毫无疑问政策是影响供应端的关键因素。经过9月份前期一波明显下跌行情之后,螺纹钢期货价格自9月下旬开始呈现出震荡态势。随着正式全面限产日期的逐渐临近,钢价有望获得支撑进而出现一波回升。
也就是说,出口资源回流和当前的钢材库存水平,根本无法弥补限产带来的供应缺口,只要需求不出现明显超预期的下降,一旦限产全面启动,钢价就有望获得支撑而上行。一是要考虑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的幅度,按照第三季度呈现出的韧性,笔者推测第四季度房地产投资回落的幅度也不会太大。
首先,数据显示,1月~9月份,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为8.1%,虽然较1月~8月份有所回升,但4月份之后,该指标维持下滑趋势。其次,房地产投资一向被视为房地产销售的滞后指标。短期关注资金情绪和市场氛围一般而言,供需关系主导着中长期的商品价格走势。以上的阐述,可以作为10月20日螺纹钢期价暴涨暴跌的一个注脚。
另一个因素是,决策层仍将严控电炉新增产能投放。其次,供应端收缩对钢价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明确。社会库存反映了中间商环节,而重点钢企库存反映的是生产商环节。与2016年初的低库存水平相比,当前钢材社会库存增加150万吨左右,重点钢企库存则仅高出20万吨。
笔者认为,9月份期价下调或已探明了需求转弱的利空限度,而市场接下来的焦点或将转向供应收缩。笔者认为,这一方面是由于房地产投资增速韧性较强,第三季度的回落幅度不大,从6月份的8.5%降到9月份的8.1%。
需求转弱 抑制钢价商品研究领域流行这样一句话:农产品看供应,工业品看需求。当前生产环节库存同比呈现下降状态,中间环节库存同比呈现增长状态。
供给收缩 支撑钢价未来几个月,供应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仍是2+26城市采暖季限产政策。再次,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还在加码,限购、限售、信贷控制等政策对房地产销售影响较大,进而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投资积极性。此外,第三季度抑制供应端的因素,第四季度也仍可能对供应端造成影响。按照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-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的安排,相关城市陆续出台具体的钢铁限产方案。供需两弱 库存不高 限产或支撑钢价通过以上梳理,笔者认为后期钢材市场将进入供需两弱的格局。因此,判断供需面到底对钢价构成利多还是利空影响,需要综合供需两端来分析。
而一旦限产正式全面启动,供需关系将给市场以方向性指引,螺纹钢期价有望上行,3500元/吨附近可作为一个参考买点。而且,笔者认为2+26城市采暖季限产政策大概率会得到严格执行,这意味着进入11月中旬之后,钢材供应端的收缩比较确定,这将有力支撑期价。
钢协的数据显示,9月下旬重点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在1221.11万吨左右,较去年同期下降3.7%。填补的一大来源是出口资源的回流,按照前9个月出口量下降2552万吨计算,采暖季限产期间(4个月)出口资源回流量在1100万吨左右。
数据显示,1月~9月份,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6006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10.3%。其背后的逻辑是,相对而言,农产品的需求端比较刚性,而供应端弹性较大。
如上所述,2+26城市限产政策可能会造成供应端10%以上的降幅,即3000万吨左右的减量。不过,房地产投资增速与螺纹钢期价在第三季度出现明显背离,即投资增速向下而期价向上。这一减量只要没被有效填补,则钢材的供应缺口就可能出现。首先,要尽可能准确地判断房地产投资回落对钢价的影响。
综合限产时长、限产区钢铁产能分布、限产力度等因素进行分析,笔者大体可以估算,采暖季限产可能会造成3000万吨左右的钢铁产量下降,即政策可能导致供应端出现10%以上幅度的收缩。也可以说,从某种角度而言,资金情绪和市场预期可以在短周期内塑造不同于中长期的供需关系,从而导致短周期内的价格波动与中长周期内的趋势产生差异,并且资金情绪和市场预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转变。
而在短周期内,市场氛围和资金情绪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较大。二是,9月份钢材需求转弱叠加环保政策影响钢材需求的预期,诱发钢价出现一波明显的下跌,这相当于需求转弱这一利空因素对市场价格的一次测试,而这次测试的低点可以作为一个参考。
笔者对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发现,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与螺纹钢期价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,不仅趋势保持一致,而且拐点同步出现。所以,在当前采暖季限产尚未完全启动、需求转弱预期仍在但力度不明的情况下,市场预期和资金情绪仍处于摇摆之中,期货价格仍可能宽幅震荡。
笔者回溯历史数据可以发现,商品房销售增速的拐点出现在2016年4月份,当月销售面积增速为36.5%。概括来说,需求转弱对钢价的作用可能是抑制其上涨,而非加快其下跌。当前,研究钢材市场可以参照的库存指标主要有两个:一个是钢材社会库存,一个是重点钢铁企业钢材库存。螺纹钢作为工业品,需求一直是影响其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,而房地产行业作为螺纹钢最重要的下游行业,是影响需求端的最重要变量。
结合历史数据来看,笔者认为,若第四季度房地产增速能维持在7%之上,则其对钢价的利空影响可能会被消化。一个因素是,官方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压减粗钢产能5839万吨,年度去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。
填补的另一大来源可能是库存的消耗。按照12个月的滞后期来看,2017年4月份9.3%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也符合拐点的时滞规律。
最新的数据显示,10月下旬,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005.64万吨,较去年同期增长10.7%。总之,笔者认为,2017年4月份被确认为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拐点,第四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或将继续下行,而从逻辑及历史规律来看,房地产投资的下行对钢价构成利空。